用全新的數字語言展開藝術畫卷,以全維度呈現創造沉浸體驗。7月4日“視覺遼寧——第二屆數字藝術展”亮相遼寧美術館。展覽將持續至7月22日,開館時間為每日9時至20時。這意味著,備受歡迎的美術館夜場將持續開放。
該展覽由省文化中心指導,遼寧美術館(遼寧畫院)聯合魯迅美術學院、東北大學、遼寧大學等12家高校藝術院系聯合主辦。
遼寧美術館副館長陳鵬說:“我們希望用美術館的平臺推動數字藝術走出‘深閨’,從本次展覽中能夠看到未來藝術發展的多種可能,推動遼沈地區數字藝術的創造性轉化,助力數字遼寧創新性發展?!?/p>
展覽匯集遼沈地區168位優秀數字藝術家創作的180余組作品,包括數字繪畫、藝術攝影、動態影像、影像裝置4個板塊,通過不同的主題深度詮釋數字藝術的前沿表達,把對全新媒介時代的生存方式、文化觀念的解構轉化為視覺化、劇場化、沉浸式的藝術體驗,為觀眾呈現出一場兼具藝術性、科技性、教育性的多感官數字藝術大展。
記者在現場看到,大屏幕、投影儀、VR、體感攝像頭、裸眼3D等裝置使展廳充滿了智能化色彩,不同的展品四周環繞著不同的音效,以往人們印象中安靜甚至有些嚴肅的美術館,如今“動”了起來。
一個極其窄小的木板房,外立面鑲嵌著鏡面,外面的人對著鏡子左右端詳,殊不知躲在鏡子后面的人正在肆無忌憚地盯著自己。這件影像裝置取名為《盯》,創作者為魯迅美術學院畢業生周子文,在他的提醒下,記者才發現,小木板房附近墻上安裝了監控器,人們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裝置內藏匿者的畫面,“觀眾可以鉆到這個小房子里體驗一下,共同完成這個作品”。
在互動體驗區,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一共帶來了7組交互作品。指導教師宋柏峰介紹,CG動畫、多媒體沉浸交互藝術作品《萬物共生》的創作靈感來自一組衛星地圖40年間的變化趨勢,表達用人力和愿力去修復自然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望。當人手去接近超聲波測距感應器,作品中的河流顏色發生變化,愈加清澈,污染面積變小?!皨寢?,快看,我的力量起作用了,被污染的河流被我修復了!”參與互動的小觀眾趙辰語眼里閃動著激動的光芒。
沐浴于水光中的《數維思想者》用裸眼3D看會得到什么景象?元宇宙概念里的動態影像《花開》與現實世界有何不同?VR全景視角下的魯迅名作《不周山》會帶來怎樣的震撼……答案都藏在“視覺遼寧”展覽中。
正如展覽前言所提到的作家福樓拜的名言,“越往前走,藝術將更為科學,科學將更為藝術,他們在山腳分開,卻又在山頂會合?!?/p>